
全文概要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nastassia Alexandrova团队通过结合巨正则密度泛函理论(GC-DFT) 与机器学习加速采样,系统研究了Ni–N–C单原子催化剂在CO₂电还原反应中的动态结构演变。研究发现,在真实电化学条件下,NiNₓC₄₋ₓ位点会发生氢化,其中氢化NiN₃C₁被识别为最可能的活性中心。氢优先吸附在C–Ni桥位,次表层氢促进CO₂的弯曲吸附,从而激活CO₂。CO₂还原的高选择性源于活性位点的空间分离:Ni中心驱动CO₂还原,而C–Ni桥位或N位点负责析氢反应,并在适中氢覆盖度下热力学抑制析氢。在更负电位下,速率决定步骤的转变以及H与H₂O共吸附引起的Ni原子脱离,共同导致催化活性与选择性下降。
本文要点
动态氢化机制:工作电位下C–Ni桥位自发氢化,NiN₃C₁H₁为最优活性构型;氢覆盖度调控CO₂吸附与活化。
高选择性起源:CO₂还原与析氢反应在空间上分离,中等氢覆盖度抑制析氢,提升CO选择性。
电位依赖性:在负电位下,速率决定步骤由COOH形成转变为CO脱附,同时Ni原子因共吸附H/H₂O发生脱离,导致性能衰减。
稳定性分析:氮配位增强Ni锚定稳定性;共吸附H₂O与H进一步促进Ni脱离,揭示结构失稳机制。
方法创新:结合GC-DFT与机器学习势函数,实现大尺度构型采样,揭示真实反应条件下的活性位点演化。

文献详情
Yulan Han, Yu Wei, Anubhav Goswami, Anastassia Alexandrova*. Uncovering the True Active Sites in Ni–N–C Catalysts for CO₂ Electroreduction, J. Am. Chem. Soc. (2025) DOI: 10.1021/jacs.5c12847
全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12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