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较为复杂,且在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与传统的成像方法相比,光学成像具有无创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反馈速度等优点,有望成为一种用于诊断肾脏功能障碍的重要技术。有鉴于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深圳大学王东教授、燕鼎元研究员和苏州大学侯建全教授开发了一种可被肾脏清除的荧光探针PEG−TBSe,其可在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窗口中对多种AKI模型进行体内成像。
本文要点:
(1)研究发现,PEG−TBSe具有超小尺寸(约5.5 nm),可通过肾脏进行清除,因此其能够在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等模型中全面评估AKI的严重程度。
(2)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实时成像能力的PEG−TBSe可灵敏响应AKI的早期变化,因此其能够比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更早地实现对肾脏病变的无创识别。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有效的NIR-II小分子探针,其可在不同的AKI模型中对肾脏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

Yiqi Zhu. et al. A Near-Infrared-II Molecular Prob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duced by Diverse Etiologies. ACS Nano. 2025
DOI: 10.1021/acsnano.5c0924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5c09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