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概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林坚、林森、王晓东团队报道了一种通过原子级配位编辑策略,合成具有超低负载量(ppm级)的铱基单原子催化剂(Ir₁/NOC),在丙烷脱氢反应中实现了突破性的催化性能。该催化剂采用简单的H₂IrCl₆浸渍与NH₃热解方法,构建了Ir–O₂N₂活性中心,打破了传统催化反应中的标度关系限制。其在PDH反应中表现出约33%的丙烷转化率和约92%的丙烯选择性,丙烯时空产率高达14976 molC₃H₆ molIr⁻¹ h⁻¹,且失活常数极低(0.00191 h⁻¹),显著优于Ir纳米颗粒及多数已报道贵金属催化剂。
本文要点
1. 配位结构调控: NH₃热解诱导Cl配体被N逐步取代,形成稳定的Ir–O₂N₂配位结构,有效抑制Ir原子团聚,并在高温还原条件下保持结构稳定性。
2. 催化性能卓越: 在超低Ir负载量(0.02–0.09 wt%)下,催化剂仍保持高转化率与选择性,TOF值稳定在约15000 h⁻¹,且具备优异的长周期稳定性(80 h运行后活性衰减极小)。
3. 机理深入揭示: 结合XAFS、XPS、AC-HAADF-STEM等表征与DFT计算,证实Ir–O₂N₂结构可同时优化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降低能垒,促进C–H键活化,并抑制逆反应。
4. 策略普适性强: 该方法可扩展至Ru、Rh、Pt等其他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体系,为开发低负载、高性能工业催化剂提供了新范式。

文献详情
Liru Cao, Fenfei Wei, Yang Chen, et al. Atomic Coordination Editing Achieves Ultraproductive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Ultralow Loadings, J. Am. Chem. Soc. (2025) DOI: 10.1021/jacs.5c14188
全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14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