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概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Boon Siang Yeo团队报道了一种通过一氧化碳(CO)与乙炔(C₂H₂)在氧化物衍生的Cu₅Pd催化剂上的共电解反应,高效合成C3和C5含氧化合物的新策略。该策略在−1.1 V(vs SHE)电位下,实现了C3含氧化合物(如1-丙醇、丙醛)产率比单一CO电解提升约130倍,并首次电合成出七种C5含氧化合物(如3-戊酮、环戊酮、1-戊醇等)。Pd的引入增强了CO和C₂H₂的吸附,促进C–C偶联,显著提升含氧化合物产率。机理研究表明,C3和部分C5含氧化合物通过CO与C₂H₂直接偶联形成,而末端含氧C5产物则源于CO与C₂H₂还原中间体1,3-丁二烯的反应。
本文要点
1. 高效催化性能:OD-Cu₅Pd催化剂在−1.1 V下,C3和C5含氧化合物产率分别达257和183 nmol·min⁻¹·cm⁻²,较未修饰OD-Cu提升约2倍和6倍。
2. 产物多样性:首次在电催化中检测到多种C5含氧化合物,包括线性与环状酮、醇类,拓展了电合成产物范围。
3. 机理明确:通过控制实验与同位素标记,揭示CO与C₂H₂及其衍生物(如C₂H₂、C₄H₆)为关键中间体,阐明C3与C5产物的形成路径。
4. 条件优化:系统考察电位、气体比例、温度、电解质等因素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发现4:1 CO:C₂H₂气体比例与KI电解质最有利于C5产物形成。
5. 应用前景:该策略为利用可再生电力将C1/C2原料转化为高值C3+含氧化合物提供了可持续路径,具有工业化潜力。

文献详情
Wei Jie Teh, Ben Rowley, Boon Siang Yeo et al. Synthesis of C3 and C5 Oxygenates from the Co-electrolysis of Carbon Monoxide and Acetylene on a Cu−Pd Catalyst, J. Am. Chem. Soc. (2025) DOI: 10.1021/jacs.5c15895
全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15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