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概要
大连理工大学夏德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团队合作,揭示了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大气反应路径:在空气-水界面处,一氧化碳(CO)与次氯酸(HOCl)可自发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₂),该过程不依赖于传统·OH自由基途径。研究结合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与量子化学计算,阐明其逐步反应机制:HOCl中的O原子亲核进攻CO的C原子,形成HOCOCl中间体,随后Cl原子转移并释放HCl,最终生成CO₂并解离为H⁺与Cl⁻。该反应在常温(300 K)下自由能垒仅为13.6 kcal·mol⁻¹,且在低温(243 K)下进一步降至1.7 kcal·mol⁻¹,近乎自发。
本文要点
界面驱动反应:HOCl与CO在空气-水界面处富集,形成局部高浓度区域,显著降低反应能垒,促进非均相氧化。
温度效应显著:反应自由能垒随温度降低而下降,预示其在极地等低温区域对CO转化具有重要贡献。
环境意义深远:该路径不仅为大气CO提供了新的汇,同时生成的HCl可进一步参与酸雨形成与极地臭氧损耗过程。
模型预测:在HOCl浓度较高的沿海与海洋区域,该反应对CO氧化的贡献可媲美甚至超过传统·OH路径。

文献详情
Fanqi Zeng, Xinlu Yu, Xiaofan Li, Hong-bin Xie, Jingwen Chen, Deming Xia, and Joseph S. Francisco.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Spontaneous Generation of CO₂ in Reaction of CO and HOCl at Air–Water Interfaces, J. Am. Chem. Soc. (2025)
DOI: 10.1021/jacs.5c13341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5c13341















